统计信息网

增强服务意识 提升服务水平
认真抓好教育统计年报基础环节的工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  张徐江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五日
教育统计是以每个学校作为调查单位,通过搜集学生、教职工(教师)、校产等信息,逐级报送、汇总,面向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社会提供统计服务的工作过程。为提高教育统计服务水平,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高对教育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需要统计人员掌握教育统计年报的指标口径和操作技能,在各类学校健全统计台帐的基础上,实现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提供教育统计年报资料的目标。
 
第一部分、对教育统计工作的认识和建议
 
一、教育统计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我国教育统计形成了从上到下一种报表制度。认真抓好教育统计年报工作,摸清教育的家底,为党和政府了解教育现状、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加强教育管理提供优质服务
(一)对教育统计工作的认识和体会。教育统计属基础性的工作,全国从事专职或兼职的教育统计工作者有百万人,各省(市、自治区)从事教育统计工作的少则上千人,多则几万人。教育统计数据是科学决策的依据,数据质量是教育统计的生命线。不论从教育统计年报的工作量看,还是从教育统计工作者(专或兼职)队伍分析,各省须进一步认识到,即:怎样强调统计工作的重要性都不过头,怎样支持统计工作都不算过分,向统计工作投多少钱都不算多。
近年来,全社会及教育行政部门越来越重视教育统计工作,教育统计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统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由于教育统计数据不允许出现不可修复的误差,教育部虽然明确提出了加强教育统计工作意见,但进一步提高教育统计的服务水平,仍然面临十分艰巨任务。省(市、自治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依靠集体力量,逐级做好年报工作,每个被调查学校(机构)真实报送第一手资料,才能提供符合科学管理要求的统计数据。
(二)教育统计工作目标和任务。教育统计工作必须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提供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统计数据,为决策和管理部门提供优质的统计服务。
1、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校的统计台帐,最终实现学生、教师的实名统计,实现校舍、固定资产按台帐统计,实现校内、教育系统信息资源共享。
2、学校生成年报基表,网上直报,教育行政部门实现网上审核、汇总,最终实现各省、市、自治区的网上直报、汇总。
3、为决策部门和社会提供基础性的教育统计资料、综合分析和专题分析报告。
(三)统计年报工作的保障措施。在教育部出台加强教育统计工作等相关文件的基础上,教育部以系统开展教育统计人员培训为目标,建立教育统计人员培训基地,编写教育统计培训教材,形成以国家级培训为骨干,以省级培训为基础,以网络培训为补充的教育统计培训体系,开展报表制度、指标解释、应用软件等方面的培训。
按照进一步提高教育统计质量的要求,建立教育统计核查制度,健全教育统计核查队伍,编制教育统计核查软件,形成国家、省级、地县和学校联动,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教育统计执法、教育年报数据质量的核查工作。
落实教育统计工作的各项经费。建立多渠道、分级负担,形成国家投资、省级分担和专项支持相结合的教育统计经费保障机制。
二、做好教育统计年报工作的建议
教育统计年报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全国上下明确教育统计年报工作的重点,系统开展教育统计人员培训,动员成千上万名教育统计工作者主动搜集、整理统计资料,才能提高教育统计数据的质量。
(一)落实全国布表会工作精神。首先向单位领导汇报教育部规划司领导的讲话精神,汇报教育统计年报工作的任务和要求,请单位领导出席教育统计年报布置会并讲话,保证统计人员的工作时间。其次按教育部要求下发加强教育统计年报工作的文件,明确单位领导和统计人员的职责,明确提出开展统计人员培训、完成统计年报任务的要求。再次是指导下属部门和直属学校重视统计年报工作,并做好统计台帐、基表填报审核、上报汇总等前期准备工作。
(二)层层开好统计年报布置会。省级统计人员的首要任务是做好教育统计年报的组织工作,统计年报布置会是每个年度统计工作的起点,也是抓好统计工作的重要环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召开年报布置会,指导地级、县级统计人员掌握统计指标口径,了解每个环节的工作重点;指导学校(机构)以学生、教师或以实物为单位建立统计台帐;指导学校(机构)整理好原始资料,认真填写年报基表。
要充分认识把统计误差消除在基表填写阶段的重要性。因为受年报时间的限制,逐级上报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到县级汇总时无法做到百分百的纠错,也不能返回学校再重填一次基表。通过召开年报布置会明确任务,学校做好统计年报的前期准备工作,才能提高年报数的可信度,只有原始记录正确,才能准确填报。
只有层层开好年报布置会,才能节约汇总会的时间;只有层层开好年报布置会,才能把统计误差消除在基表填报阶段,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各省应向地级和县级提出逐级开好统计年报布置会的要求,向直属高校、直属中专提出开好校内年报布置会的要求。
(三)采取以老带新的办法提高统计质量。因统计队伍的不稳定性,从事统计工作人员必须掌握专业知识,必须掌握统计方法和操作技能。按常规,培养一名合格的统计人员需要三年时间,建议采取以老带新的接交办法来提高统计质量。如一名新上任的统计人员,第一年只能初步了解教育统计工作概况,掌握指标、软件操作等基础;第二年对统计指标及口径、填报、汇总方法等有较全面的了解;第三年可成为一名熟练的统计人员,并进入统计分析的初级阶段。各省应在加强统计工作的文件中明确规定,新老交接新手应主动向前任统计请教和学习,前任统计应参与年报主要环节的工作,新老交接至少带一年。
以老带新的具体方法:一是前任统计布表新手听,前任统计审表新手看,前任统计纠错新手学;二是教会新统计如何分解年报任务,如何搜集原始数据,如何防止和纠正发生的错误等工作要求。
(四)重视数据的真实性是提高统计质量的基础。省级统计人员要让每一位地级、县级和直属学校统计人员明确,做一名合格统计人员,一是在思想上要重视统计工作,做好大量前期准备工作;二是要准确掌握统计指标口径,严格审核基表数据的真实性;三是严把数据录入关和上报关,按规范要求修正统计数据。
一是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前期准备。因学年初是学校最繁忙的季节,统计人员填表的每一步,必须依靠别人的帮助。统计基表填报前,需要提前做好以下前期准备工作,如新生入学的登记,转入学生和转出学生的学籍调整,教师课程调整需要提供一手资料等。
二是统计人员准确掌握统计指标口径。通过召开教育统计年报布置会,让统计人员互动讨论指标内涵,理解统计分组要求,掌握统计指标口径,明确填表方法及表间关系,才能准确提供统计数据。
三是统计人员明确人工审核的重要性。在审校学校基表时,建立以统计台帐为依据,以人工审校为基础,按照统计指标口径,审核在校生、教职工、校产实物的真实性。在县级接收学校基表时,审核基表不得有漏项和缺项。在县级报表生成后要与上年报表对照,将县级年报表的学龄人口与人口普查学龄人口进行对比审核。
四是统计人员按操作规范修正统计数字。一是先修正基表,再修正综表;二是不得进入数据库修改数据;三是要求掌握基表与基表之间的关系,对错误数据涉及到的相关表格必须做相应修正。
(五)年报布置会要重点介绍统计台帐的指标。建立统计台帐,首先是满足统计年报的需要,其次是满足学校管理的需要。
一是统计人员掌握以学生为单位,以学生身份证信息为基础,按年级、班次、语言建立招生、毕业生、在校生等信息的统计台帐。即,中小学学生统计台帐指标: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成份、政治面貌(党、团员)、家庭住址等指标;中职和高校学生在中小学学生统计台帐的基础上,增加所学专业等指标。
二是统计人员掌握以教职工或教师为单位,以教职工身份证信息为基础,按教育类别建立教职工统计台帐。即,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成份、政治面貌(党、团员)、学历、学位、职务、职称、所学专业、所任课程等指标。
三是统计人员掌握以校舍、校产等实物为单位,用单张卡片列出实物统计台帐(数据库)。即,实物名称、计量单位、购置或建筑年代、数量、单价、总价值、用途等指标。同时掌握入固定资产帐或报废的动态信息。
(六)体会和需要抓好统计年报工作的建议。为确保统计年报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的重点工作。
1、领导重视是搞好统计工作的前提。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牢固树立依法统计的思想,部门和学校均应支持并认真解决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精心组织并保证统计年报工作的顺利开展,依法维护统计秩序,并从源头上保证统计数据客观真实。
2、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基础。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强调,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履行统计职责,配备专职或兼职统计干部,高等、中等职业学校要配备专职综合统计干部,普通中小学及其他教育机构要配备固定兼职的统计人员。统计人员必须掌握报表制度、指标解释、应用软件等方面的技能。
3、建立台帐是提高数据质量的保证。中小学要健全以学户册、在校生学籍卡、教职工档案和固定资产为依据的统计台帐。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要按照学生、教职工、校产等分类要求,健全支持“统计年报”、“院校管理”的数据库或电子统计台帐。
4、更新统计设备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为准确及时地完成统计年报任务,教育行政部门、直属大中专院校要申请专项资金或自筹经费,为统计人员购置符合软件运行要求的电脑。
5、开展统计抽查是提高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提出对年报表开展统计执法、数据质量抽查的比例和要求,同时提出地、县级开展互查和学校自查的要求。经过筛选对可能存在数据质量问题的县或学校进行重点核查。
 
第二部分、对基表、统计指标口径的理解和把握
 
根据开展教育统计年报工作的要求,统计人员需要重点理解和把握以下指标口径和填报要求。
一、法定报表标识的说明
制定机关:教 育 部
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
批准文号:国统制 【201133
教育统计年报表是在国家统计局备案的法定报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机构)有责任和义务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提供统计年报数据。即,法定报表,依法填报,承担法律责任。
 
二、附设班的划分及说明
(一)附设班分类表(基础基111学校表--局部)
附设班类型
附设
幼儿班
附设
小学班
附设普通
初中班
附设职业
初中班
附设普通
高中班
附设
特教班
附设
中职班
单位:个
(二)指标解释。教学班是指学校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三)附设班的分类填报方法。应当理解为主体学校(机构)的附设班;不能理解为某个学校分校的班数,也不能理解为中心校分管学校的班数。其他附设班类同。
如:一般情况下理解为小学附设学前班、幼儿班,而不是小学代管独立设置幼儿园的班级数。
如:初级中学、完全中学附设小学班,而不是乡镇中心校管理分校的教学班。
 
三、学生分类填报的说明
(一)学生分类表-基础基312小学学生数表—局部)  
                                             单位:人
毕业生数
招生数
在校生数
预计毕业生数
合计
一年级。。
。。六年级
 
1
2
3
4
9
10
 
(二)指标解释
1.毕业生数:是指上学年度具有学籍的学生完成教学计划规定课程,考试合格,取得毕业证书的学生数。
2.招生数:是指实际招收入学的新生数。
3.在校生数:是指具有学籍,并在本学年初进行学籍注册的学生数。
4.预计毕业生数:是指学历教育中本学年内即将毕业的在校生数。
(三)毕业生填报方法。一是说明毕业生数是完成教学计划、于上学年毕业离开学校的学生;二是说明毕业生数与上学年预计毕业生基本相等的关系;三是说明毕业生数与本学年的预计毕业生的区别;四是说明预计毕业生数是指本学年在校生中毕业年级的学生数。
(四)招生填报方法。一要说明招生是指新学年实际招收入学的新生,招生数小于或等于一年级在校生;二要说明招生数不包括复学和留级的学生。
(五)在校生填报方法。一要说明在校生中包括当年实际招收入学的新生,也包括新学年其他学校转入注册的学生;二要说明在校生中要扣除转出、休学、退学的学生;三要说明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不分户籍、包含户口在外地到本地借读的学生。
其他基础教育学校中的毕业生、招生、在校生类同;高校、中职学校的学生数必须明确是取得合法学籍的学生数。
 
四、学龄人口填报的说明
(一)小学生分年龄表(基础基312 --局部) 
 
单位:人
年龄
序号
毕业生
招生
在校生
5岁及以下
21
 
 
 
6
22
 
 
 
7
23
 
 
 
8
24
 
 
 
9
25
 
 
 
10
26
 
 
 
11
27
 
 
 
12
28
 
 
 
13
29
 
 
 
14
30
 
 
 
15岁及以上
31
 
 
 
 
(二)小学校内外学龄人口表(基础综3122表--局部) 单位:人
合计
城区
镇区
乡村
总   计
01
 
 
 
 
少数民族
02
 
 
 
 
6
03
 
 
 
 
7
04
 
 
 
 
8
05
 
 
 
 
9
06
 
 
 
 
10
07
 
 
 
 
11
08
 
 
 
 
12
09
 
 
 
 
13
10
 
 
 
 
14
11
 
 
 
 
 
(三)指标解释
1、学龄人口:学龄人口是指达到小学、初中、高中规定入学年龄的人口。学龄人口总数,是指进入学校与未进入学校的学龄人口数之和。
2、入学年龄:是指当地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和少年的实际入学年龄。各地小学规定入学年龄和初中规定入学年龄要相互衔接。如实行“六.三制”学制义务教育的地区,若小学规定入学年龄是6周岁,则其初中规定入学年龄就是12周岁。
(四)学龄人口数填表方法。一是说明学龄人口指校内外学龄人口的总和;二是说明不含在校生中低龄生和超龄生;三是说明学龄人口最简便的计算方法是在校学龄人口加校外未进入学校的学龄人口之合。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前提下,通过学户册的整理,即:校内学龄人口 + 校外学龄人口,是最简单的学龄人口计算方法之一。
同时应说明学龄人口与在校生同增同减的原理,如:农村户籍学生到县城上学,农村减少学龄人口数,县城相应增加学龄人口数。再如:外地到另一地就学,迁出地减少学龄人口数,迁入地相应增加学龄人口数。
   
五、学生变动情况的填报说明
(一)学生变动情况表(基础基331表--局部)      单位:人
上学年初
报表在校
学生数
增加学生数
减少学生数
本学年初
报表在校
学生数
退
 
(二)指标解释
1.结业生数:在学历教育中是指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修完所学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实践环节,但因个别课程或者实践环节考核不合格而未达到所学专业的毕业要求,未取得毕业证书,取得结业证书的学生;在非学历教育(如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培训、进修等)表中是指完成学业,考核合格,可取得培训结业证明的学生。
2.休学:是指因病或其他特殊情况,经学校同意离开学校,学校保留其学籍的学生。
3.复学:是指因故休学的学生,休学期满后回到学校继续学习的学生。
4.退学:是指因故中断学业、放弃学籍的学生(包括办理退学手续和不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
5.转学:是指经学校同意,因故由一所学校转到另一所学校继续学习的学生,包括转入和转出。
(三)学生变动情况的填报方法一是说明学生变动表,即,上学年初报表在校学生数+本学年增加学生数-本学年减少学生数=本学年初报表在校学生数的表间关系。二是说明学生变动表与其他表相一致的表间关系,即本表的毕业生、招生、在校生与本年度其他表中是直接相等的关系。三是说明本表内部增加学生数、减少学生数的表间关系及数据来源。四是要求各类学校要测算休学、复学、退学、转学及死亡等相关数据的合理性。
 
六、教职工的填报说明
(一)中小学教职工 (基础基412表--局部)         单位:人
教职工数
代课
教师
兼任
教师
合计
专任教师
行政人员
教辅人员
工勤人员
校办企业职工
 
(二)专任教师分课程 基础基423--局部)     单位:人
 
品德与
生活
语文
数学
外语
体育
科学
艺术
音乐
美术
综合实践活动
其他
当年
不任课
(三)指标解释
1、教职工数:是指在各级各类学校(机构)全职工作,并由各级各类学校(机构)支付工资的编制或聘任制人员数。在编制人员是根据原人事管理制度,人事关系和档案均在学校的人员。聘任制人员是人事制度改革后,学校(机构)招聘录用的长期、全时工作人员,其人事关系在学校但档案不在学校。基础教育教职工包括园长、专任教师、保健医、保育员、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工勤人员、校办企业职工。
2.专任教师:是指具有教师资格,专职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
3.行政人员:是指专职从事学校行政和教学业务管理工作的人员。
4.教辅人员:是指从事教学辅助工作,为教学服务的人员。包括图书馆的管理员、资料室的资料员,电化教育馆人员,实验室实验员以及直接为教学服务的绘图、摄影、仪器修理、模型制作等专业技术人员。
5.工勤人员:是指从事后勤保障工作的工人和勤杂人员,不包括由校办工厂、农场支付工资的工作人员。
6.代课教师:是指基础教育学校(机构)因专任教师缺编或专任教师因产、病假等原因,聘请代课一年以上的教师。
7.兼任教师:是指基础教育学校(机构)聘请校外具有教师资格、聘期在一年以上、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
(四)教职工数的填表方法。一是说明教职工填报要符合在编、在职、在岗的要求,不得重复填报或漏报。二是要说明行政人员和教辅人员兼职的划分。三是说明行政、教学双肩挑人员有的按工作量划分,有的按任命身份填报。有的虽然是行政或教师的身份,因从事工人岗位的工作,则按照岗位划分的原则填报。
(五)专任教师数的填报方法。是说明专任教师指具有教师资格,专职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不得重复填报或漏报。二是说明跨教育阶段、兼任几门课程的教师,在学前和小学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教育阶段,初中和高中教育阶段任课的教师,在工作量相同的情况下按学历、或按所学专业划分;在工作量不同的情况下,参照以往从事的岗位填报;兼任主课或次课的教师,按主课填报。
(六)代课教师、兼任教师的填报方法。一是说明代课教师是聘请代课一年以上的教师。二是说明随着代课教师概念的变化,在岗、在职因为没有转为正式教师仍按代课要教师的岗位填报。三是说明兼任教师是聘请校外具有教师资格、聘期在一年以上、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如中小学聘请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职业教育聘请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技术课教师等。
其他类教育年报表的教职工、专任教师填报方法类同。
 
七、校舍分类的填报说明
(一)校舍分类情况  (基础基512表--局部)单位:平方米
 
合计
框架
结构
砖混
结构
砖木
结构
土木
结构
一、教学及辅助用房
 
 
 
 
 
    教室
 
 
 
 
 
    实验室
 
 
 
 
 
    图书室
 
 
 
 
 
    微机室
 
 
 
 
 
    语音室
 
 
 
 
 
    体育馆
 
 
 
 
 
二、行政办公用房
 
 
 
 
 
    其中:教师办公室
 
 
 
 
 
三、生活用房
 
 
 
 
 
    教工宿舍
 
 
 
 
 
 其中:教师周转宿舍
 
 
 
 
 
    学生宿舍
 
 
 
 
 
    食堂
 
 
 
 
 
    厕所
 
 
 
 
 
    其他
 
 
 
 
 
四、其他用房
 
 
 
 
 
 
(二)指标解释
1.校舍建筑面积:是指学校拥有产权,已交付使用的校舍建筑面积。不包括尚未竣工的在建工程或已竣工未交付使用校舍、租借用校舍、临时搭建棚舍的建筑面积。
2.危房:是指结构已严重损坏,或承重构件已属危险构件,随时可能丧失稳定和承载能力,不能保证居住和使用安全的房屋。
3.生活用房:是指学校[教学点]拥有产权的为教职工和学生提供生活服务的用房。不包括房改中已售给教职工个人的全产权房屋面积。
4.教师周转宿舍:是指使用财政性经费或学校筹集资金建设的用于教师周转使用的成套公有住房。
5.框架结构:是指由梁和柱组成的能承受垂直和水平荷载的结构称为框架结构。框架按所用材料分为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框架等。
6.砖混结构:是指墙、柱等竖向承重构件采用砖、木、石或砌块砌体建造,楼盖和屋盖等水平承重构件采用钢筋混凝土或其他材料建造的房屋称为砌体结构房屋,也称为混合结构或砖混结构。
7.砖木结构:是指墙、柱等竖向承重构件采用砖、土、石或砌块砌体建造,楼盖和屋盖等水平承重构件采用木结构的房屋,称为砖木结构。
8.土木结构:是指墙、柱等竖向承重构件采用土建造(如夯土墙、土坯墙等),楼盖和屋盖采用木结构的房屋,称为土木结构。
(三)校舍分类的填报方法。一是说明校舍的产权归学校所有,(产权不归学校的按租借类别填报)。二是说明较大规模的学校按照建筑物的功能划分,如大学、较大的中专、较大的中小学,按教学楼、行政楼、实验楼、图书楼、食堂等功能的面积分类填写。三是说明在功能上混合使用的学校,按教学用房、行政用房、生活用房等具体用途的面积填写。
 
八、占地面积填报说明
(一)占地面积表(基础基522表   局部)
 
编号
 
占地面积(平方米)
其中
绿化用地面积
运动场地面积
 
(二)指标解释
1.占地面积:是指学校校园内的土地面积,不包括校园外学校拥有的农场、林场及校办工厂等土地面积。
2.绿化用地面积:是指学校占地面积中集中用于种植花草、树木以及天然林的土地面积。
3.运动场地面积:是指学校专门用于室外体育运动并有相应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
(三)占地面积填报方法。城市、县镇(规范的农村学校也是如此)学校按“红线图”测算填报占地面积,边远的农牧区有围墙的学校按实际占地面积填报,无围墙的学校按实际使用面积填报。独立设置的学校,按学校类别填报占地面积。
(四)绿化面积、运动场面积填报方法。一是说明绿化面积是学校占地面积中集中用于种植花草、树木以及天然林的土地面积,即林带长×宽所得面积。不包括校区之外校办农场的绿化面积,林带面积是指树木投影的面积,二是说明学校专门用于室外体育运动并有相应设施的运动场面积面积。
 
九、校产分类的填报说明
(一)其他办学条件表   (基础基522表    局部)
图书(册)
计算机数(台)
多媒体教室座位数(个)
固定资产总值(万元)
其中:教学用计算机
其中: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值
其中:实验设备
 
(二)指标解释
1.图书:是指学校图书馆及资料室拥有的正式出版书籍。
2.计算机数:指计入学校固定资产的个人台式、笔记本计算机台数。
3.多媒体教室座位数:是指配备有计算机和投影仪的教室座位数。
4.固定资产总值:是指一般设置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置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的总值。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亦纳入固定资产管理。学校的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和建筑类;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
5.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值: 是指学校固定资产中用于教学、实验等仪器设备的资产值。
(三)校产分类的填报方法。一是说明图书、计算机数、多媒体教室座位数等按学年度填报。二是说明固定资产总值及其中的教学仪器设备值如8月31号没有入帐,仍按上年的财务年度决算数填报。
 
第三部分 有关统计“基础”的说明
1、统计: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是对国民经济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
2、统计工作:是利用各种科学方法,搜集、整理、研究和提供各种统计资料的工作总称。统计工作的方法为大量观察法。
3、统计资料:是指统计工作活动过程所取得的反映各种经济、社会现象和过程的数字资料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其他资料的总称。统计资料简称为统计数字。
4、统计学:有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之分。这里讲的统计学是指社会经济统计学,它是一门专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发展变化规律的社会科学。我们现在的抽样调查,就是运用数理统计学的原理开展统计工作。统计学就是研究统计方法的科学。
5、统计指标:是指表明统计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的科学范畴。简称:用于反映一定总体的数量方面的尺度。
6、统计调查: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有组织、有计划地搜集各种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准确、及时、完整地搜集资料,是统计调查的基本前提。按调查方法和内容划分有全面调查(普查)、专门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等。
7、统计调查的基本原则:一是要确定统一的调查时点,也叫标准时间,即所要调查的资料,必须是反映一个时点上的状况。二是调查单位、方法要保持一致,力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以保证调查数据的时效性。三是调查的项目(指标)要有统一的规定,指标口径必须一致,计量单位要明确。四是统计指标的分组必须科学,即按统计调查对对象的最基本的特征分组。
8、统计台帐:是指根据调查的需要,用一定的表格形式将原始记录依时间顺序经常进行登记,系统地积累资料,并定期更新的账册。如学龄儿童的学户册等。
9、统计绝对数:是用来表明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总量)或水平的指标。也叫某一单位的数目,是计算相对数和平均数的基础数据。
10、统计相对数:是指由两个互相联系的现象数值的对比。计算相对数的基本要求是,所包含的内容、范围、计算方法、计量单位是否可比。相对数不能直截相加,只能加权之后才能相加。相对数的计量单位为百分数、千分数…或复合计量单位,如人均校舍面积为(平方米/人)。
11、统计常用专业术语的说明
(1)百分数:百分数在结构相对数(部分占总体)中称为“比例”或“比重”用“占总体的百分之几”或“几成”来表示。
(2)百分点:百分点是百分数的一种表现形式,表示的方式与百分数接近。所不同的是百分点常用于同一单位不同时间的结构或动态的比较。特点:时间不同,基期和报告期的总人口和其中的少数民族人口均有变化。不同单位之间的比较也常用百分点。
(3)增长了与增长到:在动态相对数中是同一个单位、同一事物用不同时间的比较,或报告期与基期的比较,常用不含基数的“增长了”、“净增”或用含基数的“增长到”来表示。常用无名单位如%、几成、倍等表示。
(4)计划完成相对数:实际完成数/计划数×100%,可以超过百分之百,如完成计划任务的120%,或超计划20%完成了任务;再如只完成计划任务的80%。
(5)结构相对数:各组(部分)数量/总体总量×100%;结构相对数的特点,部分占总体最大为百分之百,要求部分不能超过总体,同时要求各部分之和也要等于100%。
(6)动态相对数:报告期数值/基期数值×100%,分子、分母不能互换。
(7)比较相对数:甲地(单位)某一现象水平/乙地(单位)同类现象水平×100%,分子、分母可以互换。
(8)发展水平:是指动态数例中每个指标的数值,它反映某种现象发展实际达到的水平。第一项指标叫最初水平,最后一项指标称最末水平,根据各项数值计算出来的称平均水平。
 
结束语:展望统计工作的春天
既有领导的重视,又有健全的统计队伍;
既有先进的统计软件,又有真实正确的统计台账;
既有成千上万的基础资料,又能提供优质的统计报务。
 

  • 版权所有@湖南科技大学党办/校办
  • 地址:湖南科技大学综合教学楼. 邮编:411201
  • 邮箱:office@hnust.edu.cn